主题系列讲座:艺术治疗的多元应用: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艺术治疗实践
第二场:创新应用于心理健康——新南威尔士大学大焦虑研究中心的实践
2024年5月10日上午,由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主办的“艺术治疗的多元应用”系列讲座第二讲在中央美术学院北区14号楼D306教室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李中皇老师以“创新应用于心理健康——新南威尔士大学大焦虑研究中心的实践”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分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宿子依担任主持。
本次讲座主要分享了李中皇老师过去一年在澳大利亚所进行的考察及学术交流成果,包括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大焦虑研究中心展开的深度合作。在此基础上,李中皇老师通过许多科技与艺术治疗、心理健康相结合的案例,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了艺术治疗的多元应用情景。
Part 1.新南威尔士大学大焦虑研究中心:背景与使命
李中皇老师首先从一组心理调查数据引出了新南威尔士大学大焦虑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大焦虑研究中心(Big Anxiety Research Centre)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一个独特的跨学科学术机构,简称BARC。该中心致力于通过多元的创造性实践和创新推动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其研究针对社会人群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研发涵盖课程、活动、工具和产品的创新方案,旨在帮助特定群体改善情绪、提升心理和情感健康。
该中心于2016年成立,作为利用创新技术应对心理健康问题领域的先行者,团队由来自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艺术节等不同背景的顶尖专家组成。研究重点涵盖从基础机制到临床应用的广泛领域,包括讲座、工作坊、V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引入心理健康领域的探索。同时,研究中心也非常重视通过“心理健康艺术节”(Big Anxiety festival)的形式进行科普活动并鼓励公众参与来提升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关注。在研究成果上,该中心开发了一种创新的虚拟现实治疗方法,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患有阿尔兹海默症、预防自杀倾向、自闭症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突破。
Part 2.从理论到实践:中心的应用多样化
李中皇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大焦虑节、fEEL实验室的一些代表性案例,从多方面展示了大焦虑研究中心的实践成果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元应用。
大焦虑节(Big Anxiety Festival)
大焦虑节是该研究中心于2017年首次举办的创新性公众活动。通过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让更多人以全新的方式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从绘画、音乐到虚拟现实,各种跨界创意让参与者能够亲身感受心理健康的多样面貌。每期艺术节持续接近一个半月,涵盖了主题展览、互动装置、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为观众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体验。例如,一个沉浸式的虚拟现实装置,让参与者亲身经历焦虑情绪的起伏变化,从而增强他们的同理心和对心理健康的认知。自2017年首届艺术节以来,它已经成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的年度盛事。这个平台不仅向公众传播了心理健康知识,也为艺术家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跨界合作的机会。
艺术节的场所选择较为多元,与高校艺术校区、美术馆以及市中心密集场所、澳大利亚艺术街区等都有合作。举办频次为每两年一届,于澳大利亚的春季即9-11月集中进行,期间包括各种讲座、表演、音乐会、工作坊及沉浸式体验活动。每届的项目挑选工作从心理健康领域课题出发,结合艺术节创意性表达,研究者会对最终的体验效果进行评测。
fEEL实验室
“The felt Experience & Empathy Lab(fEEL)”实验室由吉尔·贝内特(Jill Bennett)在大焦虑研究中心下成立。该实验室汇集了沉浸式媒体、参与式设计、创伤研究与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专注于探索设计支持社会心理健康的创造性工具。fEEL实验室在社会心理健康设计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利用VR和AR沉浸式技术来探索体验人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关系。这种方法支持解决与创伤、心理和情绪健康、痴呆和衰老相关的生活挑战。
案例一:The Visit 数字人Viv
实验室基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记忆丧失、认知障碍、语言困难的主要症状,于2019年研发出了数字人Viv,帮助人们与虚拟角色建立情感联系,进而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Viv会非常有耐心地与患有痴呆症患者对话,不会因为重复对话而感到烦躁和困扰,这让痴呆症患者更容易参与其中。
案例二:EmbodiMap(情感地图)
李中皇老师介绍了EmbodiMap的使用过程,参与者戴上头戴VR后进入虚拟空间,可以自主选择一个场景,通过左手的调色盘进行绘画创作。该设备制造了一个相对更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空间,帮助来访者自由表达情绪,获得了许多参与者的积极反馈,可以作为艺术治疗的辅助工具进行应用。
另外,李中皇老师还简要介绍了大焦虑研究中心的其他项目,关于snoösphere 情绪感应、Lived Experience、艺术治疗工作坊、BP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以及BIG CHANGE等案例。
Part 3.科技在塑造心理健康未来中的角色
李中皇老师提到关于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心理健康的几种路径,以及在心理健康的主要应用领域。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升治疗效果,例如,我们开发的一款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治疗系统,能够根据患者的反馈实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AI驱动的数据分析还能帮助我们更精准地预测和干预精神疾病的发作,为预防性干预提供新的机遇。其次人工智能可以增强患者接受度,通过提供个性化、互动式的治疗体验来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依从性。例如,设计的虚拟数字人能与患者进行自然语言交互,给予他们贴心的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这种“友好”的人机互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抗拒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最后,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推动学科融合,促进心理健康领域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包括与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专家通力合作,不断探索新的跨界创新。这种学科交叉不仅推动了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也为相关技术带来了新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机遇。
在未来发展趋势上,首先未来的心理健康服务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基于人工智能和生物传感技术的智能化诊疗系统,将能够为每位患者提供精准的评估和定制化的治疗方案。其次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将继续在心理健康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未来,VR可能被广泛应用于创伤治疗,让患者能够安全地面对和克服内心的恐惧和创伤。最后随着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普及,远程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将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结合人工智能的智能辅助功能,患者甚至可以在家中就能获得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
Part 4.线下VR项目内容体验
李中皇老师带领线下观众体验了大焦虑研究中心所研发的VR项目,沉浸式体验了在虚拟空间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
在场观众与李中皇老师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