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0日,以汶川震后十年青少年心理援助与心理创伤研究及成果分享为主题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论坛”在四川绵阳举行,该论坛由中科院心理所、中国心理学会联合主办,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全程支持。
日本兵库教育大学教授、日本临床心理学会受害者支援会会长富永良喜,日本芦屋心理生活研究所所长、阪神大地震现场心理支援总指挥高桥哲,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Josef I. Ruzek,香港大学教授、原社会科学院院长、北川社会工作站顾问陈丽云,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张雨青,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李明,中科院心理所全国心理援助联盟成员王晓琳等10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曾参与汶川震后援助的非政府组织代表、心理援助志愿者等出席论坛,并分享了中日两国在震后灾区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以及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如何开展有效心理援助的经验总结。
论坛上,日本兵库教育大学教授富永良喜分享了来东日本大地震、熊本地震后在灾区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据介绍,当时灾区学龄前及小学阶段的孩子中有25%都产生了创伤反应,孩子们甚至在听到海啸、地震等词语的时候都会非常恐惧。为此,灾区学校迅速开展了震后心理课堂,通过孩子们熟知并且喜爱的哆啦A梦、熊本熊等卡通形象扮演,让孩子们在情景中体验帮助哆啦A梦克服害怕老鼠的心路历程,籍此不断抚慰孩子们的震后心理创伤,帮助孩子们逐渐拜托灾害所造成的心理恐惧。
以儿童视角开展学生震后心理援助,这一充满人性关怀的救灾理念同样也在汶川震后心理援助中充分应用。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张雨青现场分享了“表达艺术治疗在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中的应用”,汶川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