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 新闻中心 -

2025“知心伙伴”艺术疗愈人才培育计划第二阶段实操与体验课程圆满举办

  • 编者:桥爱慈善基金会
  • 分类:艺术疗愈
  • 日期:2025-07-25

2025年7月12日至15日,由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联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知心伙伴·艺术疗愈人才培育计划”第二期,3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员齐聚北京,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八里庄村新文明实践站完成第二阶段为期4天的线下实操课程学习。


“知心伙伴·艺术疗愈人才培育计划” 自2024年启动以来,聚焦心理健康支持与青年人才培育,致力于培养具备艺术疗愈知识、公益素养与实务能力的青年行动者。项目以绘画、舞动、声音等媒介为载体,为个体的情绪表达与内在重建提供温柔而有效的支持路径。

 

项目首期共吸引来自全球近百所高校的306名青年报名,最终遴选35人,完成系统课程并深入城乡社区与机构开展54场公益疗愈工作坊,累计服务944人次。第二期共计187人报名,经遴选最终录取34名学员,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海内外高校,集中于艺术、心理、教育、社会学等跨学科背景的本硕博阶段高校青年。

 

微信图片_20250723162439.jpg

现场合影


第二阶段线下实操课程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八里庄村新文明实践站举办,课程由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璇,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美国认证艺术治疗师宿子依两位老师全程带领,聚焦学员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具备实务可行性的工作坊设计与团体引导能力。


微信图片_20250725161810.jpg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璇


微信图片_202507251618101.jpg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美国认证艺术治疗师宿子依

 

课程开始前,全体学员分为若干小组,围绕第一阶段课程内容,结合自身理解与选定的议题方向,自主完成艺术疗愈工作坊的方案设计与预演准备。各小组需在课程时间内,完成课程架构、目标设定、媒材选择、引导流程设计等全流程筹备,模拟真实服务情境进行方案演练。

 

在实操课程期间,各小组轮流开展自设主题的艺术疗愈工作坊,邀请非本组学员担任服务对象,完成一次完整的工作坊引导与团体支持实践。每场演练结束后,由导师进行针对性评析与专业反馈,其他学员也分别从体验者与观察者的视角进行回应,帮助引导者团队进一步优化结构、提升引导体验与团体回应能力。


走进现场的第一步 将理念化为路径


从方案设计到工作坊引导,从角色转化到同伴反馈,第二阶段的实操课程将学员带入了更为真实的实践情境。

 

在小组协作中,学员们锤炼实务能力,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从理念构思到现场引导的全流程设计与执行。每一次共创、每一场引导,都是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也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关系”在艺术疗愈工作中的真实分量。

 

在轮流担任引导者与服务对象的过程中,学员们学习如何观察现场状态、调整引导节奏,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加深对“边界”“回应”与“支持性空间”的理解。工作坊结束后的同伴反馈,也成为一次次从不同视角出发的真实回顾,让学习更具层次与深度。

 

这些持续推进的练习,不仅帮助大家整合前期所学,更为未来走进服务场域打下了扎实基础。


 微信图片_20250725161811.jpg


走出课堂 走向实践


7月15日,知心伙伴艺术疗愈人才培育计划线下课程在八里庄社区迎来结课。


两位授课导师张璇与宿子依老师带领大家一同回顾了过去十天的学习旅程。从理念建构到实操演练,从身体感知到团体引导,帮助大家系统梳理个人学习路径,也进一步明确后续实践阶段的方向与重点。

 

接下来,学员将以2–3人为一组,围绕儿童青少年这一核心服务人群,开展艺术疗愈工作坊的自主设计与实施。在方案形成后,项目导师将对各组方案内容进行审核与评估,确保其在专业性、可行性与伦理规范上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工作坊将陆续进入社区、学校、公益机构等服务场域,面向真实对象开展实施。

 

在结课现场,导师引导学员以表达性艺术创作的方式回顾本阶段的学习体会。每位学员通过图像、色彩、文字与符号的方式,将自己的学习关键词、感受片段与个人表达呈现在挂片中,作为个人学习小结的一部分。


微信图片_202507251618102.jpg


沉淀知识 行动即将开始

 

挂片创作结束后,学员们围成圈传阅彼此的作品。一个个丰富多样的挂片上,呈现出或相似、或独特的关键词与图像,有人记录下自己的突破与思考,有人写下仍在探索中的疑问。这些作品不仅呈现了个人的学习轨迹,也映照出集体经验中隐约交叠的方向与共识。

 

一位学员提到,这十天里她每天高铁往返于天津与北京之间,每天的通勤时间超六小时。虽然舟车劳顿在所难免,但她仍坚持全程参与课程与实操练习。她说,在这样的日程中逐渐意识到,真正重要的,从来不只是到场,而是愿意在过程中持续靠近的信念。


有学员说,在挂片传递的过程中,她获得了很深的触动,感觉每一份挂片放在手里都是一次连接,不仅能感受到背后的能量与故事,也看见了其中的情感与重量。


另一位学员提到,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如此系统而密集的艺术疗愈课程,不仅在知识结构上建立了基本理解,也在实践过程中切实体会到从个体经验到团体引导的转换过程。对于他来说,这段学习不仅是专业技能的积累,更激发了将所学应用于家乡实践的意愿,希望未来能在本地做出一些探索与尝试。

 

每一次学习,都是下一次行动的准备。愿所有学员继续前行,也愿“知心伙伴”的路径,成为更多人通往支持与连结的通道。

 

微信图片_202507251618112.jpg


感谢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八里庄村新文明实践站提供授课场地和现场活动实施协助支持。感谢知心伙伴首期学员郝琳琳、高琪、朱菁萱、芮彤等志愿者参与现场活动组织和实施!


- 最新新闻 -
电话:010-64647777
邮箱:info@bridginghopecf.org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东路19号院中国铁建广场5号楼7层705
上班时间:9:00-18:00 (周一到周五)
微信订阅号
新浪微博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了解更多新鲜资讯
Copyright(C)2018 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35070号 京ICP备1403507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1890号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1890号 未经许可不可转载或复制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