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由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联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知心伙伴·艺术疗愈人才培育计划”第二期正式启程。34位学员于7月6日至11日齐聚北京,完成为期六天的系统课程,并在7月12日至15日进行实操演练。为期十天的沉浸式学习之旅,不仅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也促成了彼此间深刻的连结与成长。让我们一同回顾这段丰盛的旅程吧!
项目介绍
“知心伙伴·艺术疗愈人才培育计划” 自2024年启动以来,聚焦心理健康支持与青年公益人才培育,致力于培养具备艺术疗愈知识、公益素养与实务能力的青年志愿者。项目以绘画、舞动、声音等媒介为载体,为个体的情绪表达与内在重建提供温柔而有效的支持路径。
项目首期共吸引来自全球近百所高校的306名青年报名,最终遴选35人,完成系统课程并深入城乡社区与机构开展54场公益疗愈工作坊,累计服务流动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社区工作者等944人次。第二期共计187人报名,经遴选最终录取34名学员,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海内外高校,集中于艺术、心理、教育、社会学等跨学科背景的本硕博阶段高校青年。
第二期知心伙伴合影
为“知心”启程 为成长赋能
2025年7月7日,“知心伙伴·艺术疗愈人才培育计划”第二期开班仪式在中央美术学院报告厅隆重举行。活动汇聚约60位参与者,涵盖首期优秀学员代表与新一届入选学员,项目发起单位代表及多位来自心理健康、艺术教育与公益实践领域的专家导师亦莅临现场。
仪式现场,嘉宾与导师们围绕儿童青少年心理支持、青年公益行动与艺术疗愈的社会价值展开寄语与分享,为新一届“知心伙伴”送上真挚祝福。此次仪式不仅是新一轮课程的起点,更象征着一群青年即将开启融合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疗愈旅程。
随着开班仪式落下帷幕,34位新生学员也正式进入为期十天的密集线下学习阶段,课程在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好好空间、八里庄社区等多元场域展开,涵盖理论学习、体验练习与实务演练,助力青年行动者夯实专业基础,迈向真实的服务现场。
以艺术为桥,以学习为径,探索疗愈的多元路径
2025年7月6日至11日,“知心伙伴”项目在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与好好空间等地开展第一阶段系统培训。来自全国的34位青年学员完成了为期六天的沉浸式学习,围绕“艺术疗愈专业技能”与“公益慈善实务能力”两大模块,奠定专业基础。
艺术疗愈课程结合理论讲授与体验实践,涵盖核心概念、伦理规范、团体引导与媒材应用,并通过音乐、舞动、绘画等多种媒介,引导学员从身体觉察走向情绪理解与关系建构,建立对艺术疗愈的立体认知。
公益实务课程则聚焦“理念—设计—执行”全过程,帮助学员理解公益价值逻辑与项目策划方法,提升行动力。课程以案例分析、小组互动与现场演练为核心,强化青年在社会议题中的实践能力。
本阶段由多位艺术疗愈、心理学与公益管理领域专家授课,课程内容扎实,结构清晰,为后续实操与项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持。
走进真实场景 锻炼引导能力
2025年7月12日至15日,第二阶段实操课程在八里庄新文明实践站开展,学员们开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场可行的艺术疗愈方案,迈出从“知道”到“做到”的关键一步。
34位学员分组完成艺术疗愈工作坊的方案设计与现场演练,围绕疗愈目标、媒材选择、引导流程与风险控制,进行五场真实情境模拟。每轮引导结束后,导师与同伴从不同角度给予专业反馈,帮助团队不断优化结构与带领方式。
从引导者到体验者,再到观察者的轮流转换,让学员们在实战中深化对“支持性空间”“边界意识”与“疗愈关系”的理解,提升现场应变与共情回应能力。
课程尾声,大家以表达性艺术的方式总结学习旅程,将体会与触动转化为图像、色彩与文字,绘制属于自己的成长记忆。这不仅是阶段性学习的结束,更是疗愈行动的起点。
学员心语 每一次的感受都是前行的力量
在这段充满挑战与沉浸的学习旅程中,学员们不仅深化了对艺术疗愈理论的理解,更在实操中不断摸索和感知自己适合的带领风格与疗愈路径。
一个简单的互动,也能成为疗愈的开端——中央美术学院 孙同学
“这次课程让我理解到热身活动的重要性。一个陌生的团体中,如果没有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感与安全感,任何艺术创作都可能成为压力源。”
“我也开始意识到,带领者要有弹性与觉察力。有时比起按流程完成活动,更重要的是在现场真切回应参与者的状态。”
艺术可以变得很具体——兰州大学 龙同学
“有的参与者情绪可能不太稳定,适合有一定控制性的媒材;而对于情感表达较少、理性克制的人,则需要更具流动性的材料去打开他们内心。艺术疗愈的过程中,媒材的选择不是随机的,它本身就包含了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呼应。”
“我在思考,如何为‘疗愈艺术’建立一套属于它的本体语言。艺术的开放性,让每个人的感知都不一样,而这种主观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自我投射。”
疗愈,是让人能被全然接纳地存在——深圳大学 韩同学
“艺术表达像是一种缓冲装置,让创伤以更温柔的方式浮现。当我亲自从参与者走到带领者的位置,才真正理解环境布置、媒材选择、语言引导中蕴含的温柔与洞察。”
“最触动我的是‘不完美创作’的概念。当带领者在现场示范出作品的不完美时,整个团体才真正开始放松并允许自己被接纳。”
艺术,是语言之外的表达——首都师范大学 桂同学
“理论课程中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言语是论辩的工具,绘画是表达的工具。’后者往往能承载前者无法传递的复杂情绪与经验。”
“我学会了如何回应参与者、如何将情感外化,帮助他们整理和理解自己的内在状态。”
每一次创作,都是自我重新建构的过程——西安美术学院 龚同学
“有句话我很认同:‘找出原因,疗愈就完成了一半。’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将潜意识中的东西转化为可被看见的形式,这是促发自我觉察与整合的起点。”
“这次课程让我真正体验到艺术疗愈的力量。虽然画的是作品,但其实讲述的是我们自己。只要开始做,一定会产生改变。”